近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举办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声学之美系列讲座”成功落下帷幕。两场讲座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水下声学的重要应用,为同学们展示了声学研究的多姿多彩以及声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一、“捍卫蓝色国土 建设海洋强国”

12月6日19时,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国防教育讲座——“捍卫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会议号:816-344-576)。本次讲座由通信系系主任孙海信老师诚意邀请到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深海科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朱家华主讲,为同学们呈上一堂干货满满、热血沸腾的知识盛宴,电子信息大类9、10班同学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朱教授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在讲座中从中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深入剖析了现代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情况。朱教授以军旗、军歌为为切入点,介绍了我国的现有舰艇潜艇,并展示了声呐的分析图册以及相关技术的前沿应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我国海洋国防科技力量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朱老师鼓励同学们为建设祖国而奋斗。从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周恩来,到勇担航天重任、一次次向浩瀚宇宙砥砺前行的聂海胜,一个个鲜活实例,点燃同学们心中炽热的爱国火种,激励大家胸怀报国之志。

相信在未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同学们会带着这份热忱,秉持所学,在各自领域助力我国国防事业稳健前行,向着海洋强国梦乘风破浪、勇毅远航!
二、“水下无人自治装备与水声通信需求”

12月7日19时,第二场讲座在线上(会议号:484-312-447)顺利开展。此次讲座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杨燕明教授主讲,主题为“水下无人自治装备与水声通信需求”。
杨教授在讲座中对水下无人自治装备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他详细讲解了无人船与波浪滑翔器、Argo浮标、声呐、水下滑翔机与无人潜航器、海上浮标与潜标、海底观测网与SOSUS、CTBTO(禁核试组织的核爆水声监测系统)等装备的原理和应用。同时,针对水声通信在这些装备中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发展需求,杨教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展示了新技术中将声学转化为图像来进行处理的效果。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知识呈现给听众。
讲座期间,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杨教授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对听众提出的关于水下装备研发难点、水声通信技术瓶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不少学生反馈,杨教授的讲座为他们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对他们在水下声学和海洋装备相关领域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这两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精心组织,为水下声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生和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该领域的知识传播和技术交流,也为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这样的学术氛围熏陶下,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这一领域诞生。
供稿:陈洁琼、徐云恬